面对舆情,节目组紧急删除“搭帐篷”“自私了”等争议片段,试图淡化矛盾,却引发更大反弹。网友质疑:“若问心无愧,何必欲盖弥彰?” 此外,节目定位的混乱加剧了信任危机——标榜“零片酬”“全素颜”的公益旗号,实际仍以明星为核心叙事,村民沦为背景板。例如,赵露思与孩子的互动被剪切成“治愈瞬间”,却忽略了她因体力不支无法参与劳动、依赖村民照顾的尴尬。
深层反思:明星公益的伦理困境
赵露思事件折射出内娱公益综艺的普遍困境:
人设与真实的冲突:明星试图通过公益重塑形象,却因“精英视角”暴露认知局限,最终陷入“越努力越虚伪”的怪圈。
流量与善意的博弈:节目利用明星流量吸引关注,但商业化操作稀释了公益本质,甚至将贫困奇观化,演变为“苦难消费”。
系统性的脱节:娱乐圈的优渥环境使明星难以真正理解底层逻辑,其“下沉体验”往往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,加深公众对“208W日薪群体”的疏离感。
节目首期,赵露思入住藏族家庭后,并未选择与村民同住,而是要求孩子们帮忙搭建专属帐篷。尽管她解释“需要独立空间治疗躯体化症状”,但镜头显示,当地孩子从搬运器材到搭建全程参与,而赵露思则在一旁观望,甚至因体力不支多次休息。次日,主人家孩子早起准备早餐并试图叫醒她未果,直到午后赵露思才现身,随后又因高原反应频繁需要照顾。网友嘲讽:“贫困山区成了明星疗养院,当地人成了免费护工”。
更引发争议的是,赵露思在节目中多次强调自己的“病痛”与“心理压力”,称“每天只睡两小时”“羡慕山区孩子的自由”,却对当地人的实际困境鲜有关注。例如,她看到孩子们冒险上山采松茸谋生时,仅评价“很酷”;面对手艺人爷爷后继无人的窘境,脱口而出“你自私了”,被指缺乏共情与基本的社会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