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行业风向标”特斯拉设定了一个宏大的量产目标,要在2027年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产能扩大至每月10万台。虽然,目前他们的量产能力每月可能只有几十台。
尚未官宣入局的车企在暗中观望,初创机器人公司是他们的主要选择。一位汽车投资人告诉《财经》,目前机器人是车企对外投资最热门的方向,“好项目在业内竞争极为激烈,老股被争抢,一股难求”。
汽车工业一直被认为是机器人产业应用落地的最大领域。64年前,通用汽车成为工业机器人Unimate的第一个客户,开启了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时代,此后,采用同时代最强技术的机器人一直在汽车制造车间里扮演重要角色。
现在,车企再次站在机器人赛道前沿,和以往不同,这次,车企在AI+机器人AI+赛道上的野心更大。短期来看,是为了提升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效率,长期来看,在人口增长规模逐渐见顶之后,在汽车技术已经高度成熟之后,车企需要新的增长曲线。
从技术视角来看,AI技术加持,车企跨界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顺理成章——如果将人形机器人视为通用机器人,拥有四个轮子的智能汽车则非常接近特定场景下的专用机器人。两者在底层技术上高度相通,同样涉及智能感知、人机交互、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控制和路径规划等技术。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赛道,更接近于对现有技术的复用,有利于降低成本和生产周期,成本低、收益大。
一个现实的问题是,高阶自动驾驶尚且没有大规模落地,比自动驾驶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落地是不是更加遥遥无期?一个行业共识是,即使已经升温了两三年,2025年,中国汽车企业人形机器人离真正量产还有漫长的路。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的动机和路径看似清晰,实则充满了战略的举棋不定与矛盾。
页码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