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第一次走进冰雪大世界时,如果敢兴奋地掏出手机,“啪”地打开折叠屏,准备拍照,这可就完了:你很有可能感觉像掰了一块雪糕脆皮——屏幕怎么就变成这样了?
一屁股压坏了手机?还是一不留神摔了?
答案是,被冻着了。
在“冷藏饮料4℃、常温饮料是-20℃”的东北,折叠屏手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。不管是哪个厂商,都不推荐在低温地区使用折叠屏。
在低温下,折叠屏的每一次展开,仿佛是在和命运对赌——你猜我裂不裂?为什么折叠屏会有“生命无法承受之冻”呢?
手机屏幕,越冷越脆
要解释“越冷越脆”,玻璃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你或许看到过烧玻璃,甚至自己亲手烧过玻璃器皿。用喷枪把玻璃烧得通红,就可以轻易将玻璃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。
一旦冷却,柔软、可塑的玻璃就变得坚硬而易碎,应该没有人会想要徒手改变它的形状。
当温度低于1200℃,石英玻璃就不再是粘稠的液态,而是开始变硬、变脆,成为生活在常见的坚硬玻璃器皿。
这个温度门槛叫做“玻璃化温度”。你可以再想象一下巧克力——贴身放久了,就是黏黏糊糊一大片,而在冰箱里冷藏一会儿就变得梆梆硬,可以咔嚓掰成两块。
此时有读者举起手:我知道了!折叠屏被冻脆以后,会漏液!所以屏幕就坏掉了!
这个回答只说对了一半。折叠屏确实会被冻脆,但不会漏液,因为它是OLED屏。所谓的漏液,是LCD屏幕的专属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“液晶屏幕”。液晶就像是一扇百叶窗,可以改变背光的强度和方向,从而改变画面。
从背光板到表层玻璃,LCD的每一部分都硬得很,宁折不弯。为了让屏幕可以折叠,厂商们只能使用柔性的OLED。
在OLED中,你是不可能找到液晶和背光板的。柔性OLED屏幕通常有四层结构——柔性衬底、阳极、有机发光层和阴极。